大事记

2020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清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学校成立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全校师生员工在抗击疫情中坚守教书育人职责,用一大批科研成果有效助力疫情防控。

(图1:习近平考察调研清华大学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图2: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成立仪式)

2020年,学校召开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创新体系探索具有引领性和清华特色的解决方案,此后发布了《关于完善和发展大学创新体系的若干意见》。此前,清华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大数据研究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等一批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或启动,是清华大学在新时代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截至2019年度,清华大学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591项。

(图3:第十八次科研工作讨论会开幕式;图4: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揭牌成立;图5: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启动仪式;图6:地下实验室内部。)

2020年,清华大学综合改革顺利收官,“双一流”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学校“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学校设立致理、未央、探微、行健、日新五个书院统筹推进强基计划人才培养。

(图7:强基计划启动会;图8:五个书院标识。)


2020

2019

2019年,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见证下,清华大学授予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阁下名誉博士学位。 

(图:清华大学授予俄罗斯联邦总统普京阁下名誉博士学位仪式现场。)


2019

2018

2018年,清华大学召开第25次教育工作讨论会,“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形成共识。此前,学校已全面推行大类招生、培养和管理改革,并全面推行博士研究生选拔“申请-审核”制。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确定2019年为“学风建设年”,并发布《关于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的若干意见》。

(图1:“三位一体”教育理念;图2:校党委书记陈旭参加“学风大讨论”微沙龙活动。)

2018年,清华相继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示范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等重要项目。

(图3:三全育人)




2018

2017

2017年,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提出到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到2030年迈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到2050年前后成为世界顶尖大学的“新三步走”战略。

(图1:中共清华大学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图2:清华大学中长期发展目标。)

2017年,根据国务院发布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清华大学一流大学建设方案》正式发布。


 


2017

2016

2016年,习近平致清华大学建校105周年贺信,指出“清华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同年,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跨文化全球领导力项目——苏世民书院举行开学典礼,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总统奥巴马分别发来贺信,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出席并致辞。

(图1:首任苏世民书院院长李稻葵与首届学生们交流;图2:苏世民书院外景。)

2016年,学校制定并启动实施“全球战略”。此后,由清华倡议发起的亚洲大学联盟、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世界慕课联盟等相继成立;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中意设计创新基地、东南亚中心、拉美中心、中国-非洲领导力发展中心等陆续奠基和揭牌。

(图3:亚洲大学联盟正式成立;图4:清华大学全球战略布局。)


2016

2015

2015年,由清华大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和微软公司合作创建的全球创新学院(简称GIX)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正式启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美期间专程到GIX看望工作人员并赠送水杉。这是中国高校第一次到美国办学,也标志着中国高校在美国设立的第一个实体校区和综合性教育科研平台正式建立。

(图1:习近平主席在邱勇校长、科斯校长和微软总裁布拉德·史密斯陪同下出席仪式;图2:位于美国西雅图的清华大学全球创新学院教研大楼内部)


2015

2014

2014年,《清华大学章程》经教育部核准发布。同时,《清华大学综合改革方案》正式经国家批准,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同年,清华大学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提出建立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第24次教育工作讨论会闭幕式)


2014

2013

2013年,由清华大学薛其坤院士领衔,清华大学、中科院物理所和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联合组成的团队,从实验上首次观测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同年,清华推出“学堂在线”MOOC平台,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

(图1:薛其坤与团队成员;图2:“学堂在线”初版首页。)


2013

2012

2012年,中国共产党清华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隆重召开,提出要将世界一流、中国特色、清华风格有机统一在办学实践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开创清华大学新百年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图:中共清华大学第十三次代表大会。)


2012

2011

2011年,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胡锦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发表重要讲话。

至百年校庆前,清华大学已累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419项,通过“百名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引进125名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综合性学科布局进一步完善,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图1: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图2:杨振宁、林家翘、姚期智、丘成桐。)


2011

2009

2009年,推出“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带动各学科院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校整体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图:同学们在进行机器人行走实验演示。)


2009

2008

2008年,由校友捐赠的近2500枚珍贵的战国竹简入藏清华园,被称为“清华简”。随后围绕清华简的保护、整理释读和学术研究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其中发现的人类最早的十进制计算器《算表》在2017年获得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

(图1:李学勤先生与团队;图2:算表。)


2008

2001

2001年,清华大学迎来建校90周年,江泽民、朱镕基、胡锦涛、李岚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庆祝大会。

经过约20年的学科调整和建设,清华大学理、工、文、法、经济、管理、艺术综合性学科布局已基本完成,已建设成为一所综合性大学。

(图1: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庆祝大会在当时新落成的综合体育馆召开)

2001年起对口支援青海大学,随后又作为组长单位对口支援新疆大学。2003年启动教育扶贫工作,陆续构建起覆盖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扶贫网络平台,并于2013年开始定点帮扶云南省南涧县,助力脱贫攻坚。

(图2:清华大学教育培训走进革命老区贵州遵义;图3:教育扶贫远程教学站在地方组织观看直播学习。)


2001

1999

1999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清华大学,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图1: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更名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图2:美术学院位于清华大学校内的新教学楼。)


1999

1998

1998年,清华大学在全国高校率先设立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0%受到了资助。同年开始实施建设“绿色大学”计划,开展绿色教育,推进绿色科研,建设绿色校园。(图1:清华大学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图2:钱易院士主讲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国家级精品课。)

1998年,中央决定实施“985工程”,清华大学制定了建设一流大学的框架性规划,于1999年获批正式开始实施。


1998

1996

1996年,清华大学“211工程”整体规划获批,进入实施阶段。 

(图:清华大学“211工程”预审会。)


1996

1990

1990年起,清华大学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评选“优良学风班”活动,把加强学风建设作为提高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性工作。

(图1:清华学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图2:召开主题班会讨论加强学风建设。)


1990

1985

1985年,中共清华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提出,把清华大学逐步建设成为世界第一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此后,清华大学逐步明确并推进实施“三个九年,分三步走”总体战略。

(图1:中共清华大学第七次代表大会。)

从1985年开始实施三学期制,增设以实践教学为主的夏季学期。同年,清华成为国内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高校。

(图2:学生在夏季学期参加社会实践;图3:学生进行电子工艺实习。)




1985

1984

1984年,清华大学成立研究生院,成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试办研究生院单位之一,高层次人才培养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从1984年起,学校每年举行一次教书育人研讨会,广泛深入开展教书育人活动。

(图1:清华大学研究生院成立大会;图2、3:学校先后多次修订硕士生、博士生培养方案。)


1984

1979

1979年,化学工程系化72班同学提出“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多作贡献”的口号,迅速传遍全校和全国。

(图1:《中国青年报》头版头条报道;图2:化72班学生在做实验。)


1979

1978

1978年,我国向美国派遣新时期第一批留学人员50名,其中清华教师9名,拉开了改革开放后清华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序幕。 

(图: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接见首批中国赴美留学生。)


1978

1977

1977年,高考招生制度恢复。清华大学1977级和1978级新生分别于1978年2月和10月入学。学校陆续恢复各系教研组,成立基础课教研部,逐步恢复和增设理、文、管理等学科的院系及本科专业,科研工作也迅速恢复,焕发出活力和生机勃勃。

(图1:1977级学生在西阶梯教室上课;图2:基础课力学教研组教师备课。)


1977

1970

1970年,清华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员”,共招六届。工农兵学员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认真传授知识,学生珍惜机会刻苦学习。

1970

1960

1960年,核研院(200号)成立,建院时团队平均年龄仅23岁半,于1964年建造了我国首座自行研究、设计、建造的核反应堆,后又相继建成了低温供热堆、高温气冷堆等,并于2006年起承担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图:建设屏蔽实验反应堆初期工地上的年轻人。)


1960

1958

1958年,清华大学创造性地提出并成功地进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促进学校工作全面发展。毕业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结合国家建设重点项目与社会实际生产任务,进行“真刀真枪”的毕业设计,养成了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

(图1:毛泽东视察清华师生参加设计的密云水库建设工地听取汇报;图2:周恩来审查清华大学关于国家大剧院与革命历史博物馆的设计方案;图3:水利系系主任张任教授在密云水库工地给学生上课。)


1958

1955

1955年起,清华大学相继建立原子能、半导体、远距离自动控制、燃气轮机、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专业,成立了工程物理、工程化学、工程力学数学、自动控制等系。

(图1:钟士模教授在东区阶梯教室上技术基础课。)

1955年,刘仙洲教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广大知识分子中引起巨大反响。蒋南翔在其入党支部会上作题为“共产党是先进科学家的光荣归宿”的发言,由《北京日报》发表。随后,清华有张子高、梁思成、张维、张光斗等30多位教授、副教授先后入党。

(图2:老教授们在一起学习交流,左起:梁思成、张子高、刘仙洲、施嘉炀;图3:《北京日报》文章。)


1955

1954

1954年授予土木工程系测专四二班“先进集体”称号,是清华第一个获得“先进集体”光荣称号的班级,全校学生掀起了争创优秀班集体的热潮

1954

1953

1953年,清华大学首创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双肩挑”政治辅导员制度,逐步摸索出一套独具特色、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与经验,培养了一批又红又专的人才。1978年,邓小平在听取关于清华大学的情况汇报时指出,“清华过去从高年级学生和青年教师中选出人兼职做政治工作,经过若干年的培养形成了一支又红又专的政治工作队伍,这个经验好。”

(图1:欢迎你们,未来的红色工程师!)

1953年,第一届学生田径运动会举行。每天下午四点半广播里总会响起:同学们,现在是课外锻炼时间。走出教室,走出宿舍,去参加体育锻炼,保持强健的体魄,争取至少为祖国健康地工作五十年!

(图2:第一届学生田径运动会入场式;图3:清华师生响应号召在操场上锻炼。)


1953

1952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进行了大规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由综合性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至1965年,学校的实验室从院系调整后的16个增加到83个。全校共设12个系,40个专业,在校学生人数超万人,校园面积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扩大一倍,新建了一批教学科研大楼。

(图1:院系调整后首次举行清华大学开学典礼;图2:1954年建成的第二教室楼;图3:1966年建成的主楼。)

1952年至1966年,蒋南翔任清华大学校长。他带领全校师生员工,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办学道路,创造性地贯彻党的方针政策,使清华大学得到迅速发展。

(图4:蒋南翔与毕业生在一起。)


1952

1950

1950年6月,毛泽东应张奚若教授转呈清华大学师生员工的请求,为清华大学题写校徽,共题写六条“清华大学”,并自注“右下草书似较好些”。

(图:右下角为根据题字制作的教职工校徽)

1950年9月,清华大学开设“东欧交换生中国语文专修班”,接受5个东欧国家33名留学生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这是新中国接受的第一批外国留学生。




1950

1949

1949年10月1日,清华师生员工参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以梁思成、林徽因、张仃等为代表的设计组参加了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

(图1:清华游行队伍走过天安门城楼;图2:病中的梁思成与林徽因讨论国徽方案。)


1949

1948

1948年12月,清华园解放。1949年6月,中共清华地下党在二校门张榜公布了党员名单,以隆重而朴素的形式向全校正式公开。在清华地下党的领导下,清华师生积极投身民主爱国运动,锻炼和壮大了清华爱国进步力量。

(图1:张贴在清华西门的解放军第13兵团政治部布告;图2:清华成立迎接解放服务大队;图3:进步社团“大家唱歌咏队”在“一二·一”周年纪念会上演出。)


1948

1946

1946年,西南联大宣布结束,先后在西南联大就读的学生约8000人,毕业生近4000人;在三次较大规模的从军热潮中,有1100余名学生参军或参加抗日救亡工作。

同年10月,清华大学在清华园复员开学。复员后的清华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5个学院共26个系,1个先修班,23个研究所。1946-1948年,共培养本科毕业生514人、研究生5人。

(图1:梅贻琦在结业典礼上宣布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结束;图2:欢送从军学生;图3:复员后举行升旗仪式;图4:农学院大楼。)


1946

1938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图:学生在简陋的图书馆内安心读书。)


1938

1937

1937年“七七”事变后,清华大学迁至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联合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

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迁至云南昆明,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图1:西南联大校训;图2:学生在简陋的图书馆内安心读书。)


1937

1935

在1935年爆发的“一二·九”运动中,清华大学的地下党组织和爱国师生发挥了先锋作用。

(图1:清华学生救国会印发《告全国民众书》,喊出了:“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图2:“一二·九”运动中进行抗日救亡宣传的清华大学学生陆璀。)


1935

1933

1933年起,清华大学面向全国招考留美公费生。 

(图:钱学森考取留美公费生的志愿书)

1933

1931

1931年至1948年,梅贻琦任国立清华大学校长,实行通识教育,注重基础理论教学与科学研究,在清华发展历史上作出了重要贡献。至1937年,国立清华大学已发展为一所拥有文、理、法、工四个学院16个学系的综合性大学。

(图1:梅贻琦;图2:文学院院长冯友兰;图3:理学院院长叶企孙;图4:法学院院长陈岱孙;图5:工学院院长顾毓琇。)


1931

1928

1928年,清华学校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 

 (图:30年代的二校门)

1928

1926

1926年,中共清华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在党的领导下,清华的爱国进步力量逐步壮大,民主爱国运动蓬勃开展。

(图:中共清华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三院。)


1926

1925

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与国学研究院,开始向完全的大学过渡。同年,大学部招收第一批95人进校,其中包括王淦昌、周同庆、施士元、张大煜、夏坚白、沈有鼎、袁翰青等。

(图1: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图2:清华学校校旗;图3:清华学校校徽)




1925

1919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对清华进步思想的发展和革命力量的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5月4日,闻一多连夜抄录岳飞的《满江红》贴在高等科饭厅门口。5日,清华学生代表宣布与各校一致行动,当晚在体育馆前首次召开清华全体学生大会。此后每天都有同学前往北京城内作街头演讲并沿途散发传单。

(图:闻一多画作《学生街头演讲》。)






1919

1912

1912年,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学制仍为8年,分中等、高等两科。

(图1:清华学校首任校长和第二任校长唐国安、周诒春;图2:化学实验室。)


1912

1911

1911年,清政府设立于清华园的游美肄业馆更名为清华学堂。1909-1911年,共选送三批180名学生赴美留学,其中包括梅贻琦、胡适、赵元任、竺可桢、胡刚复等。

(图1:第一批直接留美学生合影,前排就坐者左起范源廉、周自齐、唐国安;图2:清华学堂的标志。)


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