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4月25日电(通讯员 高可婧 徐健朝 方景和 汪锡媛 记者 刘书田 摄影 李派)北京时间4月24日晚,2021大学校长全球论坛全体大会在清华大学主楼后厅举办,并面向全球进行双语直播。来自全球330多所大学,77家国际组织、学术机构、大学联盟、产业界的代表超过500人在线参会,来自中国70所大学和62所中学的校长以及清华大学师生代表共计300余人在清华大学主楼会议现场参会,共同探讨大学变革的前景和挑战,探寻通往更开放、更融合和更具韧性大学的路径,展望大学未来发展的愿景与新使命。全体大会由清华大学副校长、教务长杨斌主持。
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开幕辞中首先向现场和在线参加论坛的所有来宾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回顾了“作为文化空间的大学:继往开来”“全球碳中和:大学责任与行动”“重思在线教育的未来与新使命”和“全球大学领导力”四场分论坛卓有成效的讨论。“在分论坛的讨论中,我听到了许多实践的故事。大家所展示出来的力量、韧性和决心令我深受鼓舞。”邱勇说。
邱勇致开幕辞
邱勇介绍了清华的日晷及其镌刻的清华校风。他表示,每天清晨经过日晷时,都能感受到清华大学的韧性。大学的韧性来自于志存高远、胸怀天下的学子,来自于废寝忘食、潜心学术的学者,来自于抗击疫情、创新教学的教师,更来自于大学领导者的信念,相信大学的强大来源于大学间的互信合作,来源于大学对社会需求的敏锐应对。
邱勇指出,高等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这些挑战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将大家团结在一起。他呼吁大学校长们共同思考究竟应当如何利用自身独特的定位,发挥优势与特长,运用现有的资源以实际行动应对挑战。
邱勇从三个角度分析了本次论坛的历史语境。“首先,我们当前并在未来持续面临的全球挑战是严峻且紧迫的,经过这次疫情大考,我们意识到应对如此强度的挑战所需的努力之艰巨,也意识到必须更紧密的合作才能战胜未来的挑战。其次,大学是人类历史中最长久的机构之一,大学教育在走近千年里程碑。第三,清华正在纪念建校110周年。这是追溯往昔、审视当下、展望未来的美好时刻,也是与全球伙伴共同庆祝合作成就的历史性时刻。”他强调,三个视角赋予了今天的论坛独特的现实意义,即在“行胜于言”格言的感召下,以线上线下融合的创新形式共聚一堂,拥抱领导力赋予的责任;在服务社会的使命召唤下共同定义大学的愿景与新使命。
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António Guterres)为大会发来贺信,由联合国驻华协调员常启德(Siddharth Chatterjee)宣读。在贺信中,古特雷斯向清华大学主办大学校长全球论坛表示热烈祝贺。他指出,经过一年的努力,在疫苗的帮助下,新冠疫情结束已经指日可期。但疫情也使人们注意到解决全球不平等问题和脆弱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古特雷斯认为,“我们需要在许多方面付出坚实的努力,例如建立更包容的经济环境、促进性别平等以及保护自然环境、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等。”
常启德宣读贺信
古特雷斯倡议,在这些全人类的共同挑战面前,高校可以通过培养新一代的领袖和全球公民、促进数字化合作、提高教育公平性等多种方式作出重要贡献。联合国已经发起了联合国学术影响倡议(UN Academic Impact initiative),来自近150个国家的学生、科研人员、智库、高等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合作伙伴共同组成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共同体网络。他期待与世界各地的高校以及教育者持续合作,使得多边主义更好地适应于21世纪,共同建设一个更平等、更有韧性、更可持续的未来。
大会设置了“更开放的大学”和“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两个主题发言和圆桌讨论环节。在“更开放的大学”主题发言环节,芝加哥大学校长司马博(Robert J. Zimmer)、东京大学校长藤井辉夫(Teruo Fujii)、博洛尼亚大学校长弗朗切斯科·乌贝蒂尼(Francesco Ubertini)、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Wei Shyy)以及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尼古拉·克罗帕切夫(Nikolay Kropachev)等五位校长应邀发言,分享对大学开放办学、开拓新知的看法与体会。
司马博发言
芝加哥大学校长司马博(Robert J. Zimmer)表示,在新冠疫情下,各行业、各国都需开放合作以应对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社会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与日俱增也要求大学及其合作伙伴采取更加开放和综合的办法。他认为,开放将成为大学活力与生命力的重要源泉。
藤井辉夫发言
东京大学校长藤井辉夫(Teruo Fujii)强调了大学多元化价值的发展。他提出,大学应超越民族、种族和语言的限制,致力于追求真理,进行对话与共鸣。新冠疫情带来了校园的数字化转型,而这则可能成为大学促进开放的新的机遇。
弗朗切斯科·乌贝蒂尼发言
博洛尼亚大学校长弗朗切斯科·乌贝蒂尼(Francesco Ubertini)将大学的开放过程生动地比喻为由象牙塔转变成大广场。他表示,抛去知识的边界,开放的大学能带动社会的参与,共同创造可持续的未来。
史维发言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史维(Wei Shyy)展望了大学开拓新领域、汇聚新知的愿景。他指出,“在复杂的全球问题面前,系统化的分析方式与互补化的携手合作是至关重要的,这也为大学的开放与创新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尼古拉·克罗帕切夫发言
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校长尼古拉·克罗帕切夫(Nikolay Kropachev)回顾了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历程,分享了对建设综合性大学的思考。他强调,要将综合类大学视为国家创新和技术突破的工具,促进其发展,并确保国内顶尖大学在全球科研教育领域的竞争力。
“更开放的大学”圆桌讨论
主题发言环节后,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周玉、青海大学校长王光谦、澳门大学校长宋永华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杨振斌等五位校长围绕新冠疫情对大学开放的启示、大学开放办学面临的挑战、建设更开放大学的行动计划等话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更开放的大学”圆桌讨论环节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主持。
在“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主题发言环节,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布莱恩 • 施密特(Brian P. Schmidt)、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Tan Eng Chye)、内罗毕大学校长史蒂芬 • 齐亚玛(Stephen Kiama Gitahi)、慕尼黑工业大学校长托马斯 • 霍夫曼(Thomas F. Hofmann)、智利天主教大学校长伊格纳西奥 • 桑切斯(Ignacio Sánchez)和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德(Peter Salovey)等六位校长依次进行了发言,表达对建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的思考灼见。
布莱恩·施密特发言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校长布莱恩·施密特(Brian P. Schmidt)指出,在面对危机时,大学有一个很重要的使命——帮助塑造并建立社会的韧性,承担着为更美好的未来提供垫脚石的责任。他还对国际大学间合作表示期待,“充满知识和学问的大学,应借助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等平台协调合作,引领世界走向更绿色的未来。”
陈永财发言
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陈永财(Tan Eng Chye)提出,大学必须实现转型与创新,才能增强韧性与活力,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他对“清华用前瞻眼光积极贡献人类未来发展,通过多学科、学科交叉的创新,输出服务国家战略目标的研究成果;通过双一流的发展规划,助力全球卓越发展”表示肯定。
史蒂芬·齐亚玛发言
内罗毕大学校长史蒂芬·齐亚玛(Stephen Kiama Gitahi)分享了对“如何为未来建设生命力更强的大学”的看法。他提出,新冠疫情表明,高等教育的灵活性与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大学决不能固化,要通过不断创新促进蓬勃发展,保持与所在社区的联动性,在变化来临时才能迅速响应社会需求。
托马斯·霍夫曼发言
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校长托马斯·霍夫曼(Thomas F. Hofmann)认为,大学的高度整合是未来的大势所趋。他希望各高校能整合地区内伙伴,与全球各地合作伙伴建立联系,构建更大的生态系统,从而助力综合性大学在学习、汇集、交流、激励中成为创新的摇篮,给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共同塑造美好的未来社会。
伊格纳西奥·桑切斯发言
围绕建设综合性大学这一主题,智利天主教大学校长伊格纳西奥·桑切斯(Ignacio Sánchez)分享了疫情期间大学在智利发挥的作用。他强调,建设开放式、综合性大学,唯一的方法就是合作。
苏必徳发言
耶鲁大学校长苏必徳(Peter Salovey)分享了耶鲁大学建设“更融合”大学的经验。他强调,21世纪面临的重大挑战,不是任何一个学科甚至一所大学能够独立应对的,多学科协作对解决复杂问题至关重要。他强调,“大学是创造知识、培养领导者的圣地。集思广益使得我们面向全球挑战,是驱动大学改善当今生活与未来生活的不竭动力。”
“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圆桌讨论
随后,在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的主持下,西安交通大学校长王树国、武汉大学校长窦贤康、南京大学校长吕建、中南大学校长田红旗以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参与了“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的大学校长圆桌讨论。五位校长从大学历史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教学科研等方面深度交流与探讨了对建设更融合、更有韧性的大学的认识,现场气氛热烈。
杨斌宣读“清华共识”
主题讨论环节后,杨斌宣读了此次大学全球论坛形成的“清华共识”。他表示,当前,高等教育面临新的不确定性和挑战,包括公共卫生、公平与机会、可持续发展与气候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带来的教育模式创新。
面对这些挑战,论坛提出大学应从三个方面肩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一是成为更开放的大学。通过增进人类知识、促进教育发展,形成富有同情心、包容且公正的价值观。二是成为更融合的大学。通过突破物理界限、学科壁垒和技术局限,更好地服务国家和世界。三是成为更具韧性的大学。通过创新研究应对前所未有的全球性挑战,促进高等教育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蓬勃发展。
“共识”指出,大学之间应加强合作,建设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的大学,共同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
最后,邱勇在闭幕辞中对发言嘉宾贡献的洞见和思想和所有与会者的参与和支持表示了衷心感谢。他从大学的三个责任出发,指出了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大学要坚守核心价值和定位,大学之间要保持紧密的联系,大学要鼓励创新、放眼未来。
邱勇引用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认识自己、培养至善的美德是人类最重要的义务”和中国古代哲学家孟子的“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揭示了“大学要坚定不移地确立自身的核心价值和定位,坚守初心、发挥所长、造福社会”的道理。他表示,清华即使在最艰难的岁月里也始终坚守自己的传统和价值,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清华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独特优势。
邱勇强调,大学是人类文明的灯塔,用理念和价值为人类未来撑起一片蓝天。大学传承知识和文化,通过与政府、企业和国际组织开展合作,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才。他很高兴地看到“清华共识”阐明了本次论坛的各项成果。他提出,“基于共识的核心思想,相信大学在未来应当更开放、更融合、更具韧性。”
邱勇指出,更开放的大学可以加深学生对世界的理解,促进全球胜任力和领导力的提升;更开放的大学将更致力于开展合作研究,增进人类知识和文化理解。“更融合”是指满足不同群体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从跨学科视角提供创新方案,全方位加强学校与社会、政府、国际组织和行业的互动。“更具韧性”是指应对危机的适应力、发现需求的判断力和激发灵感的领导力。他相信,大学将在应对全球挑战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创造知识、努力创新、培养领导者和改革者,为人类迎接未来挑战做好更充分的准备。
邱勇充分肯定了论坛的重要意义,并表达了对大学未来的充分信心。他说,“我希望大家将‘清华共识’视为一个新的起点。这个起点将指引我们向着共同的愿景与使命迈进,召唤我们‘行胜于言’,迈向卓越与创新的大学千年。”在与会嘉宾的阵阵掌声中,2021年大学校长全球论坛圆满结束。
大会现场
2021大学校长全球论坛(Global Forum of University Presidents 2021,简称GFUP2021)于2021年4月19-24日在北京举行,是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的重点活动之一。本次校长论坛包含全体会议“共创未来:大学的愿景与新使命”和四场分论坛“作为文化空间的大学:继往开来”“全球碳中和:大学责任与行动”“重思在线教育的未来与新使命”和“全球大学领导力”。论坛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组织,校内有关单位参加会务工作。
全体大会通过新华网、外文局聚焦中国网、人民日报英文客户端、CGTN新媒体平台、ChinaPlus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中国日报英文客户端等社会媒体平台和清华大学微博、抖音号、微信视频号、Facebook、Twitter等校内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全球直播,截至目前统计约600万人次在线观看。
编辑:刘书田 邱收
审核:吕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工字厅
电话:010-62793628 / 010-62783966 邮箱:xqzxb@mail.tsinghua.edu.cn 邮编:100084 传真:010-6277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