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清华大学校史馆门厅的拱形铜门,门厅和序厅之间是铜制校歌墙,校歌在循环播放,清华校徽、校训等核心因素在这里一一展现。4月22日,清华大学110年校史展览开幕,历时500多天改造后的校史馆也重新开放。
清华大学校史馆是清华大学校园文化的标志景点,落成于2011年4月22日。总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共三层,展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校史馆内除常设的清华大学校史展览外,每年结合国家和学校重大节日或事件庆典举办多个专题展览。
为迎接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在陈大同等6位清华校友捐资支持下,学校对校史馆进行提升改造。改造后,场馆汲取清华百年建筑典型元素,从内容到形式、从软件到硬件都实现较大提升。
梅贻琦的皮箱、朱自清的笔筒……新增大量珍贵实物
杨绛保存的西南联大时期昆明泥土、朱自清先生的笔筒、梅贻琦用过的皮箱……4月22日记者看到,这些珍贵的实物出现在清华大学110年校史展上。
记者了解到,此次校史馆改造,在原展览基础上,实物数量大为增加,且新增实物多为原件。50多个展柜呈现了300余件档案史料精品,其中很多是第一次在校史馆中与观众见面。
例如,梅贻琦在伍斯特的本科毕业论文,潘光旦、黄子卿等人清华学校时期试卷,清华校歌词作者汪鸾翔保存的校歌歌片,王国维先生赠朱自清先生的卷轴,中国防化兵创始人李忍涛的毕业证书,梅贻琦校长用过的皮箱,朱自清先生的笔筒,钱学森、赵九章、张光斗等人留学志愿书,杨绛保存的西南联大时期昆明泥土,钱学森、赵九章、张光斗等考取公费留美生志愿书与保证书,李政道电磁学试卷,1950年营建系教授高庄制作的国徽石膏模型,梁思成、刘仙洲的入党申请书,王淦昌、彭桓武、邓稼先等的手稿、水杯,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清华读书时上课笔记,以及清华各个时期毕业证书等。
此外,在保留原来梅贻琦、蒋南翔及清华英烈雕塑基础上,增加了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雕塑、梁启超君子演讲与西南联大教室场景、密云水库模型等。
增加珍贵历史视频,总时长超1小时
同时,为了此次展览,学校整合了近些年校史馆、档案馆收集的各类视频资料,以及专门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上海音像资料馆等购买的历史视频资料,编辑制作了11个历史视频,总时长达1小时8分55秒。
其中,有1914-1915年清华学校时期的校园风貌,1937年清华大学校庆时为了表现抗日决心而举行的阅兵式,1947年校庆活动,1949年清华大学参加迎接解放军入北平式,1950年毛泽东主席检阅清华师生国庆游行方阵,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蒋南翔校长讲哲学课、梁思成等学术大师指导学生、清华师生研制微型汽车、水利系师生参加密云水库设计与建设、校园体育文艺活动,上世纪60年代接待外国元首来访,1970年第一批工农兵大学生入学等珍贵历史视频。
据悉,清华大学校史馆对这些视频采取原片呈现的方式,尽可能保留视频的原始画面、原始配音,编选了6段总时长约18分钟的年代视频,分布在每一个章节的每一个历史阶段。
增加创新展、校友珍藏变常设展
记者了解到,清华大学校史馆在此次改造后,内容更新至2020年底。将原来校史展览第七部分(1977-1993)和第八部分(1994-2010)合并为第七部分,新增2011-2020年部分为第八部分。
第八部分反映了清华大学进入新百年、新时代快速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就,分综合改革、双一流建设、全球战略、党建等四大板块,集中反映近十年学校发展变化。
这次展览改造,校史馆二层展厅辟出300平米用于布置创新展。内容上精选代表清华科研水平和最新成就的各类科研成果,充分运用多媒体、场景模拟、软件硬件融合等形式,让观众在体验中了解清华科研的水平和成果。
2015年,学校启动实施“清华史料和名人档案征集工程”,向海内外校友、学者名家或其亲属,征集到许多具有重要保存价值的清华文物、校史资料、个人手稿、文章著作、证件徽章、音像图片等。此前,每年校庆时,这些史料和档案在校史馆一层序厅进行临时展览。此次改造,在二层展厅中间固定设置恒温恒湿展柜,展示近年来从世界各地陆续征集来的清华档案史料,其中不少是校友们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珍藏,填补了相关档案和史料的空白。
此次改造,校史馆还进行空调改造和信息化改造,使得整个展馆内部温度保持恒定,有利于保护展览中珍贵的实物原件,也提升了观众参观舒适度。
据悉,清华大学110年校史线上展览和清华大学校史党史资源特色库也同时上线。校史展览线上展厅地址为exhibition.xsg.tsinghua.edu.cn,不能到校参观的社会公众可通过线上方式观展。
编辑:邱收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工字厅
电话:010-62793628 / 010-62783966 邮箱:xqzxb@mail.tsinghua.edu.cn 邮编:100084 传真:010-62770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