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动态

瞭望丨兴衰与国运紧相连6位名师话清华

◇“清华正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而且这个步伐正在加快中。”

◇“师生们心中的清华精神是‘务实’,接地气的说法是要能‘出活’。‘出活’两字听上去简单,实则很难做到,这意味着能干别人干不成的事。”

◇“我对年轻学子的几点期待:做人要胸怀宽、境界高、眼光远;做研究要牢记‘问题驱使是原创、方法驱使是改进’,综合运用理学思维、工科实践和哲学表达,穷尽一生去探寻科学问题的‘元’、科研方法的‘源’,找到科技创新的‘原’。”

◇期待中国所有的大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他们一生中最有价值的那一段生活

在清华大学建校110周年校庆到来之际,《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走进清华园,倾听多位名师名家对这所学府过去、当下及未来的思考、期盼。

“已进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门槛”

《瞭望》:请谈谈你跟清华的缘分以及受到了清华怎样的影响。

常沙娜:我跟清华的缘分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梁思成、林徽因先生影响下,我才知道了清华。梁先生跟我父亲是老朋友。那时,梁先生在清华搞了一个营建系。林先生让我去做营建系工艺美术研究室的助教,所以1951年我就进入了清华。我这一辈子受了他们的影响,尤其是林先生对我的影响非常深,她指导我在设计时一定要跟材料、结构、功能相结合,后来我参与人民大会堂穹顶设计时就按照她的思路。

姚期智:历届清华校友、学生对祖国的奉献精神,让我们至今感受到他们精神的感召。2003年时,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邀请我做讲习教授,我欣然接受,还联络了10位国外知名教授组织了一个讲习教授团队,为学生讲授前沿研究知识。之后,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邀请我全职来清华工作,我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时机。清华的学生资质非常不错,如果我能对中国计算机科研及教育方面起到一些积极作用,使中国的年轻人从一开始就能有一个好的起点,这将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

戴琼海:我在东北大学读博期间参加了一个国际会议,当时在会上与李衍达院士交流,他说我可以到清华来做博士后。清华是大家都向往的地方,博士后出站后我就留在了清华。所以说,与清华的缘分还是源自我做的研究。清华有更好的环境来做研究工作,来了以后我更加拼命,时刻找自己的不足,不断进步。

《瞭望》:你如何看待今天清华的发展?

姚期智:清华正在迈向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而且这个步伐正在加快中。我刚来清华时,国内计算机学科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经过十多年努力,不管是计算机、物理或其他领域,我们都已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门槛。现在清华在计算机领域可以说与世界顶尖大学并驾齐驱。我相信随着中国科学研究环境优化,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尖端人才想来清华工作。

阎学通:在我来清华的20年里,清华总的来讲上升速度比较快。清华完成了从理工科大学向综合性大学的转型,我认为这是清华的一次历史性跃升。

薛澜:清华现在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从硬指标来看,清华在全球高校中已经处于前列。但实事求是讲,一所世界一流的大学,一定是有一些自己独特的精神特质、成熟的发展路径。无论是人才培养还是科学研究,清华仍有相当长的路要走,还需要不断努力,而且这个路可以说更难了,因为到了现在这个阶段,就需要把清华自己独特的东西打造出来,提炼出来。

“清华人一直有一种独特的家国情怀”

《瞭望》:你如何看待清华110年校史和“国运”的关系?

薛澜:清华诞生之年,恰好是清王朝坍塌之际。中国的大学跟其他国家大学不同的一点,就是中国大学的发展始终跟国家发展、国家命运紧紧相连。

抗日战争时期,清华、北大、南开在昆明组建了西南联大,当时国家处于动荡之中,大学连自己的校园都回不去。新中国成立后,国家百废待兴,大规模工业建设需要大批工科人才,这时国家对大学进行院系调整,清华变成多科性理工科大学,文科全都到了北大。改革开放后,振兴中华“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是清华人最先喊出来的口号,反映了那一代人的心声。这些年,国家强调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发展,各方面对教育、对科技的重视,带动了清华的蓬勃发展。因此,每一个浪潮、每一个阶段,清华的兴衰都跟国运紧紧相连。

戴琼海:清华110年发展史和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历史息息相关。作为传统工科强校,清华一直都被国家委以重任,清华人也一直有一种独特的家国情怀,提倡上大舞台,将自身发展和社会需要、国家命运结合在一起。这和我们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相得益彰。

我所在的实验室成立20年来,伴随着祖国的发展和清华的成长也在逐步发展,从初期的“跟跑”阶段,立足国家重大需求发展流媒体和立体视觉技术,到“并跑”阶段,开拓新的计算摄像方法,到现在的“领跑”阶段瞄准脑与认知科学发力,很多优秀学子成了学术科研领域的领军人物。我们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信心和决心,更有为国家奉献的热情和信仰。

《瞭望》:你认为驱动这所高校不断前行的动力是什么?清华如何改革创新?

薛澜:驱动清华不断前行的根本动力是使命感。清华成立之初,是带着国耻建立起来的,清华人始终有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而且一代代传承。清华这么多年形成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的精神,推动它不断超越自我,这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动力。不管在什么年代,清华都始终保持着优良传统,始终不断传承。今天这种使命感的内涵更加丰富,不但要振兴中华,也要推动人类进步。

“研究成果和水平要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

《瞭望》:在你眼中,清华的大学精神是什么?

姚期智:清华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我觉得这和清华人的精神非常符合。清华和很多地方不同,老师们比较低调、非常优秀、工作杰出。爱国奉献、低头实干,可以说是清华人的特质。

阎学通:“清华”两个字在我心中是神圣与自豪的代称。清华在过去110年里成就了很多人,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极其少见。清华在清朝、民国和新中国都能成就个人,其内在的魅力是由100多年来师生们共同塑造的。师生们心中的清华精神是“务实”,接地气的说法是要能“出活”。“出活”两字听上去简单,实则很难做到,这意味着能干别人干不成的事。这需要实事求是的品格、忍辱负重的毅力、独立创新的思维、扎实的科学知识。

戴琼海:我认为清华的大学精神是“学术自由精神和民族使命感的水乳交融”。清华的科研目标是“顶天立地”。“顶天”指的是面向前沿科学问题,要领跑,要有0到1的原始创新,要有世界级话语权。“立地”指的是面向国家重大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研究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这两者是有机融合的、闭环的,前沿问题的原始创新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国家重大需求也是前沿科学问题的源头。

陈来:清华的大学精神还是要用清华校训的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另外,“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也是清华的学术精神。

《瞭望》:育人是大学的重要使命,清华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育人?

姚期智:清华要培养的学生,不只为达到个人的事业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对整个世界、对中国的建设发展能起到积极影响。大学除传授知识以外,也必须培养学生的判断力,不只是依赖传统思维告诉他路应该怎么走。扎实的学识,加上独立自主能力和创造力,中国的年轻人就能大放光彩。

薛澜: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年代,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始终是清华最核心的理念。比较典型的就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怎么办。原本安排是春节过后同学们就返校开学,在疫情严重的情况下推迟开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清华没有任何犹豫,把保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作为头等大事,在很短时间内就做出决定,采取各种措施、制定细致的方案,全校上下总动员,保证如期在线开学,这种危机状态下的紧急应对恰恰反映出清华大学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的基本理念。

阎学通:高校是学生成长的田地。土地越肥沃,成才的学生就越多。因此,我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按自己的意愿成长。我鼓励博士生做我看不太懂的研究,因为我看不太懂才说明他们超越了我。我认为导师看不懂是学术进步的一个标志。

戴琼海: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老师首先应有战略思维,老师的胸怀要宽、眼光要远、境界要高。这种“三位一体”对学生培养同样适合,也是清华文化的一个体现。

《瞭望》:你认为如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姚期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最重要的就是加强我们的师资力量,研究成果和水平要对整个世界产生影响。然后加上中国特色,作出独特的贡献,譬如将高科技应用于社会实验等。

戴琼海:扎根中国大地办学,需要结合国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继承而不守旧,借鉴而不照搬,追赶而不追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清华还需有更高站位,更自信、更进取、更开放地肩负起时代所赋予的使命和责任,加快建设成为扎根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清华应瞄准制约基础科学发展的瓶颈,专注解决“卡脖子”问题,培养学生的战略思维,放眼“飞鸟级”问题,实现深度交叉融合,开辟属于自己的领域。

薛澜:真正具有清华特色的一流大学建设的经验还在总结提炼中。清华的发展路径,有向国内外一流大学学习的经验,也有实践摸索得出的体会。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大浪淘沙,真正符合大学发展内在规律的东西就会沉淀下来,成为清华大学文化和制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110年校庆这种发展节点就是反思回顾的最好时机。

“立足中国、领跑世界”

《瞭望》:值此110周年之际,你对未来清华发展有哪些期望?

姚期智:清华从110年前立校开始,就是要帮助中国从一个农业社会转化为一个位于世界前沿的进步国家。我们对国家、民族近代以来经历的一些灾难铭记于心。要把中国变成再度复兴的文明强国,我非常盼望见到这个理想实现的那一天。

戴琼海:在未来,期待清华大学不仅是输出颠覆性研究成果、国际级科研大师的地方,更能成为“与民族共命运,同时代齐奋进,为国家谋复兴”的文化输出发源地。

陈来:还是回到那几个字,叫做“水木清华、人文日新”。未来,希望清华人更加幸福,更加人文。

《瞭望》:五四来临之际,你对新一代清华学子的期待是什么?

常沙娜: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深入学习、研究,而且要自己体会,要根据实际的东西来设计创作。现在技术都太先进了,都用电脑、手机来操作,设计者往往缺乏自己的感悟。我希望学生在设计中保持中国特色,有真的感受,设计应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扎扎实实地根据自己的学习、研究和体会来进行设计。

姚期智:我想给学子们8个字——“立足中国、领跑世界”,这就是我对他们的期许。立足中国发展最好,即便身不在中国,也要对中国的发展做出努力,要有中国心!

戴琼海:我对年轻学子的几点期待:做人要胸怀宽、境界高、眼光远;做研究要牢记“问题驱使是原创、方法驱使是改进”,综合运用理学思维、工科实践和哲学表达,穷尽一生去探寻科学问题的“元”、科研方法的“源”,找到科技创新的“原”。

阎学通:期待中国所有的大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他们一生中最有价值的那一段生活。我期待所有的学子通过大学生活塑造出独立的人格。

编辑:李华山

110周年校庆专项办公室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工字厅

电话:010-62793628 / 010-62783966 邮箱:xqzxb@mail.tsinghua.edu.cn 邮编:100084 传真:010-62770349